這次是從藝術來說歷史,主題是什麼是哥德式藝術?
只要你到歐洲旅遊,不管去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教堂,都能看到哥德式藝術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你面前,我們小時候也從課本中知道這個名詞,設計與美術系的朋友應該會知道更多,那,什麼是哥德式藝術?
根據一般的說法,哥德式藝術(法語:Art gothique),源自12世紀法國的藝術風格,盛行於13至14世紀末期,期間風格逐漸朝向大眾化和自然化,形成國際哥德風格,15世紀時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18世紀時再度被肯定,發起「哥德式復興」運動推崇中世紀的陰暗情調,19世紀時也還偶見。
鑑於哥德式繪畫與雕塑風格難以界定,謙信就集中火力在最常見的建築、尤其是教堂建築上。雖然說是發源於法國,當代也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但是提醒大家如果想看這類風格建築,目前最多的國家是德國、義大利及德語系國家,發源地法國反倒是巴洛克式建築比較多。
真正以「哥德式」為名是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不過意思卻是充滿貶意,為什麼呢?哥德是一支入侵義大利、毀滅羅馬帝國、來自北方日耳曼的蠻族,文藝復興的人們把之前歐洲黑暗時代的過錯都推到這支民族身上,命名為哥德式藝術就知道其中飽含蠻族、野蠻未開化的含義。
基本上當時的建築都有以下的幾個特點或是全都具有:尖拱(pointed arch)、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 玫瑰花窗(rose window)、花飾窗格(tracery)、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鋸齒狀的尖塔等等,不過請注意,這些都是在更早之前的時代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這個時期將其集合、組合。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嘗試,這時期的建築師終於能夠擺脫羅馬時期那種厚重到室內陰暗需要靠照明的程度,這時期建築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形式;另外有彩色玻璃窗戶這個要素加入,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讓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宗教建築之內,能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
其中謙信特別要特別說明的就是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這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由於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德語:Strebebogen)
說了這麼多,哪些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哥德式建築呢?別急,接下來就會介紹比較有特色與知名度的三座教堂。前面說到法國境內的該風格建築不多,但是最精采的還是都在那邊喔! 首先是位在巴黎西南70公里遠的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根據傳說聖母瑪利亞曾在此地顯靈,還保存聖母曾經穿過的衣服(信者恆信),這地方成為西歐重要的天主教聖母朝聖地之一就完全不意外。
本來教堂建築形式是採用古羅馬常見的巴西利卡,簡單來說就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8–12世紀中屢次遭受火難的教堂,關於聖母衣服傳說就是在1194年6月10日的火災過後,神職人員竟然從廢墟中找到查理大帝從君士坦丁堡送給沙特爾主教座堂的禮物:聖母瑪利亞在耶穌降生時所穿的衣服,激勵眾人重建的信心,26年後也就是1220年主體建築就以哥德式重建完成。
這座教堂的特色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哥德式主教座堂,更是法國哥德式建築高峰時期的代表作,建築結構及平面配置成為各主教座堂模仿的藍本。西面大門有三個拱門,有耶穌基督的石雕的正面門楣以「王者之門」(Portal Royal)著稱,是早期哥德式石雕藝術的經典。北面大門上雕有聖母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南面翼殿大門的浮雕描述基督的一生。沙特爾主教座堂因為這些雕刻被稱為「石雕聖經教堂」。
其次是謙信本人很感興趣的亞眠大教堂,這是法國最大的教堂,也是最美的之一,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教堂是15世紀晚期法國教堂代表作,特色包括幾乎每扇窗戶都是由12公尺高的彩色玻璃所構成,內部分為三層,幾乎都是以連拱構成。藝術上的價值絕大部分來自於雕刻,墻壁上雕飾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國歷代國王的畫像及著名的宗教題材的雕像,表現各種宗教修行、聖人傳記以及創造大地的歷史,被稱為『石頭上的百科全書』。正門的雕塑是《最後的審判》,北門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門雕塑的是聖母生平。這一組組雕像被稱為『亞眠聖經』,是雕刻中的精品。
這些雕刻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除了教友外就只是藝術價值,不過對當時的人來說意義不僅於此,這些木雕石刻生動地再現聖經中的幾百個故事,對當時中世紀眾多、且不識字的教徒來說,就是可以用眼睛觀看、真正的活生生的聖經。這應該也是各地教堂都有眾多雕刻的共同原因吧!
謙信有興趣的是亞眠教堂當初興建的時候,算錯飛扶壁的高度,差點在後來的歲月中限於倒塌的危機,後來再加設正確高度的飛扶壁才避免這個危機;另外如果您有到場的話,會發現內部有鐵鍊箍住牆壁,這也是因為牆壁太過高聳,拱壁支撐力道不夠,所以後來用這個方式補強,不然我們今天就看不到亞眠大教堂囉!
最後是在2019年4月15日18時50分遭逢火難的巴黎聖母院,堪稱是巴黎地標、只要來這裡旅遊的人幾乎沒有錯過可能,雖然短期內復原是沒有希望,但是還是要介紹給大家認識重要性。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於1163年到1250年間建造的哥德式建築,更是法蘭西島地區哥德式教堂群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
據傳該地本就是宗教用地,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前身聖史蒂芬教堂早在10世紀時,已經是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就是如此重要,在年久失修後進行重建,不過有爭議的是1163年誰埋下基石,除了主教莫里斯·德·蘇利外,也有說是當時教宗亞歷山大三世。
由於缺乏文獻記載,最早的建築師是誰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外貌、包括石像鬼等雕塑,都是出自19世紀時負責整修教堂的歐仁·維奧萊-勒-迪克手筆。有一點比較值得提起的,哥德式宗教建築本來在鐘塔上面都會再修築尖塔,不過由於當時工程難度過高,加上所在地區法蘭西島上採用這種方式而沒有倒塌的教堂例子極少,讓原本有此打算的聖母院沒有實行,也可以說迄今聖母院仍是未完成狀態,當然跟西班牙高第的聖家堂是不一樣的情況。
聽謙信說了這麼多,應該對哥德式建築有多那麼一點點的認識吧?會說這段主要是因為前些日子朋友提起日本曾經流行過的黑暗哥特蘿莉風的化妝風格,問起是否有關,雖然直覺就是除了黑暗元素以外大概沒有什麼相關,查了一下覺得還蠻有趣的,就整理一下介紹給大家。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Pylj3orufvpqeqYDlcIEj